中国足球彩票

榆林学院

【今日头条】继承“爱国、奋斗”的传统

日期:2021年09月13日 11:48 作者: 来源:今日头条 编辑:封少博 阅读次数: 次 背景颜色:

到2023年,绥师即将迎来建校100周年,它自身的历史就是一块化石,映射和记录着陕北从近代至今的精神脉络。爱国与奋斗是绥师的过往,现在也必定是绥师的未来。

“绥师在每个时代都面对不同的挑战和困难,但是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每一次都能坚定地迎接挑战。”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党工委书记张雄说。

坚定奋斗之志

从1952年开始,高智在毛泽东身边做了十年机要秘书。一次闲谈,毛泽东问起高智的上学经历。

“我是从绥师毕业的。”

“这个学校我知道,你是我们这里学历最高的呀!”

陕北的上海大学、陕北的黄埔军校、中国第二师范学校……这些赞誉和故事都从侧面证明着,绥师这所老牌师范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首丰碑已耸立,遥展前路须爬坡。”2003年,在绥师80周年校庆上,一位校友带回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的寄托。在学校奋斗多年的老绥师人无不感慨,这个爬坡的过程十分艰难。

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复,此后的40年,绥师这所学校的体制也在不断变化。

一年后的秋季,绥师归榆林地区管理,成为一所中专学校。康宏是这个时间段绥师教育的见证人之一,1981年,从绥师毕业留校,他恰巧遇到学校作为高中中专的最后一年。

在他的印象里,学校一开始教授师范课程,学生几乎不听课,在看小说中度过,但考试时却能拿到好成绩。师范课程比较简单,深度不够,感受到问题的绥师,随即改上大专课程,加入数理化。学校有限的师资,开始经历不断变化的知识转轨。

从1983年起,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对小学教师的需求,我国开始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进行中等师范招生,学生毕业后统一分配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

此后的16年间,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成为中等师范学校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在中国的乡村中小学成为基础教育的坚固基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绥师也搭上中等师范的顺风车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在整个榆林地区,基本上南部六个县城,甚至范围更大地方的基层教育中都能见到绥师毕业生的身影。

1990年,从榆林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郝光霞进入绥师。刚来的那些年头,她对这所学校的“气质”,有着直观感受:学生文化课压力相对较小,每天的课余时间,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然而,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1999年,国家对师范教育体制进行重大调整,中等师范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开始了升、转、改、并的新征程,绥师也在2006年改为高中。

“生活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郝光霞说,在升学的重压之下,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在不断地备课、学习中度过。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很多老师再次涉及转变学科,接触自己以前没有教过的课程。

康宏就是在这种不断的转轨中度过的,从留校作为化学实验员开始,他先后研究和教授过教育学、心理学,这次升级高中,他又成了一名出色的地理老师。

“党指挥到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绥师人不会随意撂挑子不干。”康宏说,顶着压力,大家过了非常充实的十年。不过,尽管绥师人非常努力,还是敌不过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经过多年积淀,绥德已经有两所在榆林市范围内实力、规模都举足轻重的高中学校,绥师这个后来者,面临着生源差的尴尬境地。并且开始有人认为,无论是从其厚重的师范历程看,还是从红色基因传承的角度看,办成高中似乎都不是最佳选择。

从2016年起,并入大学的呼声越来越高。经过多方推动,这个想法在2017年7月实现了。绥师开始招收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科、本科生。

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又不会了,“我唯一能给学生介绍的只有我的名字。”青年教师何晓轮说,像她一样的40多位数理化教师又没有课可以上了。转型、学历提升刻不容缓。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年纪稍大的教师加入考研队伍,每位老师都在寻找升级的方法。

经历过中专、中师、高中,再到升级为大学,相关领导也有一万个不放心。去年,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来绥师调研后说:“没想到2017年遭遇洪水至今,学校能恢复到这个状态,你们真是不容易。”

坚守爱国情怀

2017年7月26日,绥德下了一场大雨。县城水位暴涨,多地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绥师由于地势较低,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就在洪灾发生的两天前,绥师刚刚收到并入榆林学院的文件,对于一所即将升级的高中来说,这场暴雨像是一场猝不及防的偷袭。

半夜,教职工王斌从睡梦中醒来,水位已经升到腿肚子以上。他踉跄着走到学校,救出住在学校的老师及家属,但教学楼、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都遭到破坏。

淤泥深0.8米,最高水位3.2米。至今,学校的一面墙上还保留着一条用来纪念特大灾害的水位线。

救灾开始了,榆林、绥德相继派来救援队,正在暑期休假的绥师人回来了,有的还派来了家属一同上阵。

洪水毁坏的东西里,最令人心痛的当属图书馆里的历史书籍。但经过细心照料,一本放到市面上修复需要1000元左右成本的书,他们用不到300元便完成修补。因为味道刺鼻,许多老师都患上鼻炎。

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延晓强回忆,洪灾之后的三年时间他们几乎没有休假,全部用来进行软硬件的恢复。在追述绥师的精神传统的时候,延晓强将爱国和艰苦奋斗看作引以为傲的两条脉络。回望过去,在很多历史现场,都能见到绥师的老师和学生通过团结奋斗产生的凝聚力的场景。

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

此时的绥师已经被中国共产党接办,在经济上,全体师生员工的生活费用,衣、食、住、行、医疗、文具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甚至卫生纸,都由边区政府供给。而经济困难直接影响到了师生的学习生活。

对此,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绥师立即响应号召,增设了边区建设、生产知识和医药知识等课程,改革教学内容。

在农业上,绥师建立了生产基地,开办农场;在工业上,学校办起了各类工厂和作坊,轰轰烈烈的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仅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还给战场上的战士提供了后勤保障。

采访期间,绥师的校园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红色运动会”,比赛现场设置了“红军的扁担”“边区妇女运送粮草”“火线鸡毛信”“军民抢收南瓜”等七个项目,所有的师生在用他们的方式纪念先烈。

“精神血脉不能断,绥师一直在尽其所能赓续红色基因。”延晓强认为,100年前,李子洲种下的对党忠诚、艰苦奋斗的种子,在每个时代都留下了精神回响。

校友刘澜涛曾经在一次校友聚会上说:“我们母校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归功于党的领导,我们这些人如果说能有一些成就的话,最主要的是,在这所革命的学校培育了新的人生观,经过革命实践的锻炼,成为一名革命事业的战士。”

王子休在回忆录中也写道,虽然在四师停留的时间很短,但这所学校,无论是其教学工作的坚强有力,还是学生的理想远大,都是非常突出而不可多得的。这得益于李子洲把改造教育与改造中国的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

但这个被绥师人奉为最宝贵财富的校训,也遭受过质疑。在和平年代,读书不忘救国是不是有些过时了?2006年,绥师转型为高中的时候,校训也被拿出来重新审定。

激烈讨论的结果是,在以前山河破碎、国运飘零的年代,绥师人能够怀揣报国之心,坚信读书是为了救国,承担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而在今天,面对越来越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读书是为了强国,读书的同时必须爱国、必须关注国家。校训延续下来了,爱国和奋斗也被确定为校园文化的主题,绥师的故事正继续演绎。

赓续精神血脉

小草绿了,墙面变白了,音乐教室里的钢琴摆好了……2018年9月,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的校牌被挂了上去,绥师再次打开大门,准备迎接它作为大专、本科的第一批学生。

在挂牌仪式上,新的绥师明确未来发展三大定位:做好本科、专科等学程的教育,做好干部培训的红色教育,做好陕北革命史研究。

从那时起,培养百年师范和红色基因两大品牌的目标促使绥师开始冲刺。绥师相继成为组织部门、高校、企业的红色教育基地,一批接着一批的干部、公司职员来到这里,学习绥师校史、陕北革命史,已经成立的李子洲干部培训学院也开始正式运行。

虽然这颗“明珠”重新被中国足球彩票的人看到,但曾经困扰过学校的问题仍然存在,那就是,由于地处偏远,城市功能较差,在县城里办大学还是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师资难留。

榆林学院在合并的第一时间就推出“双师制”,让两个学校的老师交流代课,在互相听课、教研中共同成长。

并入大学能给绥师带来什么?这个问题逐渐有了答案。“大学有人才、有机构,能提供更好的科学研究平台,可以弥补以前对红色资源挖掘不充分的缺憾。同时,重回师范定位后,大学则给予鼎力支持。”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党工委书记张雄说。

校友贺登文曾在《培育红色种子的革命摇篮》一文中记录了一个细节:1944年的金秋,边区丰收了,满山像金子般的谷穗,令人喜爱。这时,绥师正忙着欢送两个班级的学生到延安分配工作。绥德分区的专员语重心长地讲,“你们去党中央所在地分配工作,我们感到光荣。希望你们都能争取到艰苦的地方锻炼,为母校争光!”

历史证明,绥师学生没有辜负这份厚望,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奔赴革命一线,成了坚定的革命战士。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今天,中国足球彩票的绥师青年都在追随先辈的足迹。

“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你做什么工作,有奋斗目标最重要。”闫玉竹大一入学时,以为报的榆林学院校址在榆林,便坐火车一路北上,听说要在绥德师范生活和学习,又坐火车返回绥德,她也是后来才明白这个道理。

以高考544分入学榆林学院,但来到了一个县城里的大学,闫玉竹心里难免会有一些落差。但这所学校的历史底蕴对她的感染,从踏进校门那一刻就发生了。

入学典礼上,老绥师人慷慨激昂地讲述李子洲办学经历,军训前的第一课,绥师安排了所有学生先进校史馆……一系列“操作”下来,在闫玉竹心里埋下一颗种子,未来在成为老师的日子里,她要把爱国、奋斗的精神传递下去。

饶秋雨自从进入学校,就一直在学生会参与锻炼,见到她的时候,正忙着拍摄宣传绥师的视频。每每有与榆林校区交流的机会,她总是不遗余力地讲述校史,想让中国足球彩票人知道李子洲等人的壮举。

在这场与学生集体交流的过程中,焦歌看上去是话少、文静型的女孩。但一开口,她却以坚定的语气说,“我要去西藏。”在记者为她讲述了西藏工作的艰辛之后,焦歌依然信念坚定,“总要有人去。”

这些新一代的青年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有着先辈难以比拟的天然优势,但他们始终坚守着爱国、奋斗的传统。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

文章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999523309637337614/?in_ogs=1&traffic_source=CS1114&utm_source=HW&source=search_tab&utm_medium=wap_search&prevent_activate=1&original_source=1&in_tfs=HW&channel=

上一条【当代陕西】播火 | 播信仰之火
下一条【榆林日报】榆林学院与陕西建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微博矩阵

微信矩阵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