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彩票

榆林学院

【学习强国】榆林学院:地头播洒汗水 田间施展“膜”术

日期:2021年11月20日 16:23 作者: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封少博 阅读次数: 次 背景颜色:

“陕西榆林生态脆弱,十年九旱,我是土生土长的榆林人,深知家乡自然条件恶劣,我的团队搞这些研究就是为了减轻老乡们的劳动强度,增加种植收入,用所学专业造福桑梓。”近日,记者见到榆林学院教授、陕西省陕北农业节水综合研究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张雄,他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自己做研发的初衷。

陕北旱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水资源匮乏,自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雨季与作物需水期偏离,农业降水利用率仅为降水总量的20%至40%。榆林是陕西省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对地膜使用的需求逐年提高,地膜使用量逐年增加,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地膜减量增效、残膜回收再利用已成为区域农业节水抗旱、作物增产增效的重大技术需求。

一门心思为家乡

张雄1992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曾在榆林市农科院、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工作,主要从事小杂粮研究开发及旱作节水农业方面的研究。之后十多年,他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攻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硕士、博士。2005年作为首位博士被榆林学院引进,一直坚持在田间地头实地调研,致力于黄土旱区作物节水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

2008年,张雄和同事纪晓玲开始了对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探索和基础研究。他们在榆林附近的横山对玉米进行全膜覆盖、秸秆覆盖等5种试验。2010年和榆林市横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合作,主要对绿豆进行了试验。这次试验膜际栽培增产非常明显,比其他覆膜省工,还不需要放苗。2011年,他们重复对绿豆进行了小面积试验,膜际栽培增产效果特别明显。

2013年,陕西省陕北农业节水综合研究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创建,研发力量也得到了充实。之后几年,团队对多种作物进行了试验,开展了膜际栽培技术系统研究。2016年春季,改装后的旋耕—覆膜—膜际播种一体机问世了。同时,残膜回收研发也在同步跟进。

一心一意在坚守

2010年,张静加入团队。她回忆自己刚加入时,到田间地头就像旅游一样,新鲜感十足,后来长期的户外工作却让她的皮肤脱了几次皮。

“虽然辛苦,但我学到了许多。过去都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现在是真正的理论结合实际。我在团队中规划了自己的发展路径,还评上了副教授,这正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证明。”张静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团队在进行研发的时候,还注重对本科生的培养,让本科生全程参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1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们的成果是大家的付出换来的。”回忆这些年的研发经历,张雄心怀感激。

一颗恒心出成果

团队经过10多年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形成了陕北旱区主要粮食作物膜际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通过农机农艺结合,地膜减量使用达6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45%,经济效益提升20%—50%。

目前,该项技术在陕北旱区推广面积达23万余亩,总计新增产值1.86亿元,新增利税1.43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一个愿景再出发

陕西省陕北农业节水综合研究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先后引进不同研究背景博士13人。目前,主要技术研发人员16人,博士占比81%,是一支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研究背景多样互补、区域特色明显的科研团队。

“下一个10年,我们要充分利用团队的学历、年龄、经验优势,把目前研发的成果继续完善。在旱作农田进行膜下滴灌,把秋季的无效雨水收集起来,在旱季进行浇灌,达到水肥一体化,以保证粮食增产增收,巩固国家粮食安全。”谈起未来,张雄信心满满。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

文章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076108133475823131&item_id=14076108133475823131&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637206764701&showmenu=false&ref_read_id=b0d228f8-6868-45dc-9faa-61962e0af02a_1637249216662&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上一条【学习强国】视频:榆林学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下一条【榆林日报】榆林学院新增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微博矩阵

微信矩阵

移动版